蒙山网

标题: 地名故事|猫儿塘与貌仪村背后的故事,你知道吗? [打印本页]

作者: 蒙山网小编01    时间: 2023-2-20 09:55
标题: 地名故事|猫儿塘与貌仪村背后的故事,你知道吗?
地名故事
猫儿塘与貌仪村

作者:刁光全


新圩镇貌仪村猫儿塘,明代以前已有壮族和瑶族人在此居住,名为猫儿,因村东有一山岭形似伏在地上的猫而得名。
明成化十三年(1477年),官道改由此上荔浦,从村中而过,在此设邮政驿递铺,以村取名为猫儿铺,驻铺兵2名专司驿递。设铺后,始有人在铺旁设摊点摆卖烟茶小吃,后逐渐形成乡村小集市。

明嘉靖元年(1522年),在猫儿铺设猫儿堡,置堡长带领14名堡兵(耕兵)守隘。

据1993年版《蒙山县志》记载:“明万历元年(1573年),永安州群峰里榕峒瑶族首领周公楼,喇仑(今貌仪下论)壮族首领王公来,六窖(今六瑶)瑶族首领杨元昌,领导当地瑶壮百姓起义,明万历六年(1573年)群峰里瑶民首领盘宗明领导瑶民起义。两次瑶族和壮族百姓起义都是先摧毁猫儿堡。”战后群峰土巡司从杜莫寨迁猫儿堡。

清顺治二年(1645年),群峰土巡司撤销,改设猫儿塘,驻塘兵2名防守。嘉庆十七年(1812年),《永安州志·厢里》记载时,以“猫儿”谐音改为貌儿村。

貌仪 刁光全摄

道光末年,再设貌儿堡。宣统二年(1910年)貌儿堡撤除。乾隆元年(1736年),新圩建成开圩后,但貌儿塘仍为热闹小集市,并形成貌儿街,成为龙岭、榕垌及壮村一带经济活动中心。

民国二十二年(1933年),雅化地名时,以“貌儿”谐音雅化改为貌仪村。民国二十六年,荔浦至蒙山县城段公路建成通车,古官道废弃,行人改走公路,但貌仪街店铺仍然营业。

1950年以后,县供销社在貌儿塘设营业点经营。1980年后,个体摊点逐渐移出公路旁,旧街已无店铺营业,现存老街及部分旧店铺。

2001年,改建荔蒙二级路时,在路东曾屋旁的“猫尾”根部挖出两块直径2米多的圆石,形似猫的“睾丸”,一时成为轰动远近的新闻。修路民工要把圆石砸碎运走,但貌仪村民不同意,最后在原地挖坑将两块圆石埋回地下。






欢迎光临 蒙山网 (https://mengshanwang.cn/) Powered by Discuz! X3.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