蒙山网

标题: 地名故事|庙底与水母庙背后的故事,你知道吗? [打印本页]

作者: 蒙山网小编01    时间: 2024-1-15 09:44
标题: 地名故事|庙底与水母庙背后的故事,你知道吗?
地名故事
庙底与水母庙

作者:刁光全

庙底,属文圩镇六夏村下辖自然村,地处六夏冲口山脚下。汉代后有一支由百越人发展而来的壮族人迁来居住,以壮语取名六夏。在壮语中,“六夏”是壮语的音译用字。“六”指山谷,“夏”意为下方,即山谷下方,方言称为六夏(拼rǎ)。

相传古代有一年这一带发生大旱,禾苗枯焦,百姓濒临饿死。南海龙王有一位王妃带着宫女出游到此,触动恻隐之心,盗来海龙王降雨的令旗降下一场大雨,救活一方百姓。龙王妃触犯海规,与宫女一起被贬出龙宫。


六夏水母庙 刁光全摄

百姓为报答龙王妃的大恩,在六夏冲河边建起一座庙宇,庙中塑龙王妃和宫女神像,尊她为水母,取名水母庙,又称为女仙庙。建庙后,龙王妃和宫女变成两条鲤鱼生活在庙前的潭中,每逢天旱,百姓到庙中求雨时,龙王妃和宫女都要显灵为这一方降雨救灾。

清嘉庆十七年(1812年)版《永安州志·山川》,记载:“六夏山在龙定里,离城三十五里。山下有女仙古庙,庙前潭水澄清,遇岁旱地方诣庙祈祷,虔诚者潭中双鱼出游,逾时即大雨如注。”


六夏冲口六包岭 刁光全摄

明代中后期,六夏村的壮族人在大藤峡壮瑶大起义失败后迁走。清代初期梁姓从广东顺德白马村迁来落籍,仍沿用六夏(拼rǎ)村名。清嘉庆十七年(1812年)版《永安州志·厢里》记载为六夏村。


六夏村民委员会 刁光全摄

清同治初年,村民因到六夏冲祭庙路远,将水母庙移到六夏村头重建。民国十四年的六夏乡和民国二十二年的六夏村公所,以及1950年10月的六夏村政府都设在水母庙中。1962年10月设六夏乡,乡政府驻地从水母庙迁到木架村范靖臣屋后,六夏以村庄处在水母庙的下方,习惯上称下方为底,改名为庙底,1973年版《蒙山地图》正式标名庙底。此后,六夏作为大队、村委会名称一直沿用至今。


来源:县民政局供稿





欢迎光临 蒙山网 (https://mengshanwang.cn/) Powered by Discuz! X3.2